Skip to content
📝 0 个字 ⏱️ 0分钟

在无路处的微光

"病人已经没有自主呼吸能力,建议立刻插管!"

急诊室刺眼的灯光下,急救团队围着病床忙碌。我站在角落,看着监测仪上的数字不断下降。母亲躺在那里,全身插满了管子,像一台即将报废的老机器。

"家属同意抢救吗?"主治医生转向我。

我低头看着同意书,笔尖在纸上颤抖。三年前,父亲也是这样被插管,然后整整二十六天没能再说一个字。我签下名字时,听到护士低声说:"这老太太真坚强,肿瘤都转移到颅内了还能撑这么久..."

母亲被送进ICU后,我坐在走廊长椅上发呆。手机在口袋里震动,是公司发来的第十封催促邮件。项目deadline是明天,而我负责的核心算法还有bug没解决。公司老板昨天已经明确表示:"李明,要么按时交付成果,要么收拾东西走人。"

"李先生?"一位穿白大褂的年轻医生站在我面前,"我是神经外科的住院医林冉。您母亲的情况...恐怕不太乐观。"

她有着一头利落的短发,眼睛很大但布满血丝。"胶质母细胞瘤已经压迫到脑干,手术风险极高。传统方案是先放疗缩小肿瘤,然后..."

"成功率多少?"我打断她。

"按现有医疗标准...不超过5%。"

我盯着ICU紧闭的大门。五年前,父亲临终前抓着我的手说:"明儿,别学我...别困死在一个地方..."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光芒,比任何止痛药都更能缓解癌痛。

"有其他选择吗?"

林医生犹豫片刻:"有一种实验性疗法,CAR-T细胞免疫治疗。国内刚引进,风险很大,但..."

"治愈率呢?"

"理论上...如果有效,可以完全清除癌细胞。但我们医院没有先例。"

走廊尽头的自动门开合,传来家属的抽泣声。我掏出手机,拨通公司电话:"王总,项目我请三天假。不,我不辞职,只是需要重新规划算法架构..."

挂断电话,我直视林医生的眼睛:"给我24小时考虑。"

回家路上,雨水敲打着车窗。出租车在拥堵的环路上蠕动,收音机里播报着全国范围的大堵车。司机骂了句脏话:"这破导航,永远只知道导一样的路!"

我从包里摸出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算法代码。过去半年,我一直在试图优化这个路径规划系统,但传统算法框架下,无论如何调整参数,系统遇到堵塞只会不断重复相似的绕行方案。

手机震动,是林医生发来的资料。我点开附件,看到CAR-T疗法的原理说明: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,使其精准识别并杀死癌细胞...完全不同于常规治疗的思路。

雨刮器单调地摆动,我突然想起大学时导师说过的话:"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改良,而是重建基础框架..."

凌晨三点,我在厨房煮咖啡。母亲的小药盒摆在桌上,里面是五颜六色的药片。窗外,城市的灯光在雨中晕染开来。

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,一个新的算法架构正在成形。我放弃了传统的Dijkstra算法框架,转而尝试将量子计算原理与神经网络结合。系统不再寻找"最短路径",而是学习"无数可能路径"。

这个疯狂的想法让我心跳加速。如果成功,这将彻底颠覆导航系统的底层逻辑;如果失败...我看了看墙上的挂钟,距离上班时间还有四小时。

手机突然亮起,林医生的信息:"我查到美国梅奥诊所的类似案例,成功率27%。需要更多资料吗?"

我回复:"谢谢,但我决定选择实验方案。"

然后我给公司CTO发了封邮件:"申请变更项目方向,附件是新方案原型。若不同意,我自愿离职。"

按下发送键时,咖啡已经凉了。

三周后,母亲接受了首次CAR-T细胞注射。我坐在病床边,看着监测仪上的数字缓慢回升。窗外,初夏的阳光照在住院楼前的草坪上。

"李先生,前期反应良好。"林医生推门进来,脸上难得带着笑容,"肿瘤标志物下降了40%。"

我握紧母亲的手,她第一次有力气回握。手机振动,是CTO的来电。

"李明,新算法测试结果超出预期!董事会决定立项开发新一代导航系统...你什么时候回公司?"

我看着母亲逐渐恢复血色的脸:"下周吧,等我妈能下床走路。"

林医生临走时在门口驻足:"说实话,当初我不确定这个决定是否正确。很少有家属敢冒这么大风险..."

"我父亲说过,"我轻声回答,"当所有人都走同一条路时,那条路往往会堵死。"

母亲的手指突然动了动,她的眼皮轻轻颤抖,似乎马上就要醒来。窗外,一只麻雀落在窗台上,歪头打量着病房里的我们。阳光在它身后铺开,明亮得像是某种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