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光
李远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,俯瞰着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。今天是公司成立三周年纪念日,也是他三十二岁生日。手机屏幕上的数字显示:23:59。再过一分钟,他从小梦想创办的生物科技公司就将迈入第四个年头。
"李总,大家都在等您切蛋糕呢。"助理小张在门口轻声提醒。
"马上来。"李远收回思绪,整理了一下领带。他的目光扫过办公桌上那个已经泛黄的笔记本——那是十年前他在大学实验室里用的。翻开第一页,上面写着"细节决定成败"六个字,字迹因为经常摩挲已经有些模糊了。
这是韩教授在他大三那年送给他的笔记本。那时的李远还只是个在实验室里打杂的本科生,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洗试管、整理数据和打扫卫生。大多数同学对这种"杂活"都敷衍了事,只有他每次都会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分类标记试管,记录每个实验器材的使用情况,甚至建立了实验室耗材的使用统计表。
"你为什么在这些小事上花这么多时间?"有一天,韩教授问他。
"我觉得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这些细节。"李远回答,"就像上周张师兄重复三次实验都失败了,后来发现是因为试管没洗干净。"
韩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第二天就送了他这本笔记本。从那以后,李远被允许参与更多实验项目,而他的方法也渐渐影响了整个实验室——在每项研究开始前,他们都会先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和记录表格。
会议室里,二十多名员工正等着李远。蛋糕上的蜡烛已经点燃,映照着每个人期待的脸庞。
"李总,许个愿吧!"市场部的王总监笑着说。
"三年前我们只有三个人,在创业园的一个小办公室里。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全国市场。"李远环视着大家,"但我最大的心愿是——下个月我们的抗癌药物能顺利通过临床试验。"
一阵欢呼声后,李远吹灭了蜡烛。就在这时,他的手机震动起来。屏幕显示是赵医生——负责他们药物三期临床试验的首席研究员。
"李总,结果出来了。有效率89.7%,远高于对照组!"
这个数字让李远的心脏几乎停跳了一秒。89.7%——这在抗癌药物领域是个惊人的数字。挂断电话后,他深吸一口气,对团队宣布了这个好消息。
"我们做到了!"所有人都激动得站起来鼓掌。李远却突然想起了那个改变他人生的下午。
那是他研二的时候,韩教授交给他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在三个月内优化一个抗癌药物的分子结构。当时实验室的主力都去了美国交流,只剩下几个研究生。
"老师,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..."李远感到惶恐。
"记得你的试管分类法吗?"韩教授微笑着说,"把大问题拆解成小步骤,一步一步来。我相信你能做到。"
接下来的三个月,李远像着了魔一样。他把整个项目分解成十几个小目标,每天完成一个。早上六点到实验室,晚上十二点离开。最终,他不仅完成了分子结构的优化,还发现了一个新的药物递送途径——这成为了他后来创业的核心技术。
"李总,媒体都在问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。"公关部的同事凑过来问。
李远沉思片刻,从口袋里掏出那本泛黄的笔记本:"告诉他们,从最小的试管做起。"
庆祝活动结束后,李远独自留在办公室里。他翻开笔记本的最后一页,那里贴着一张韩教授的照片。照片背面写着:"科学如同人生,伟大的成就往往始于微小的坚持。"这是韩教授在他毕业时写的赠言,而这位恩师已经在两年前因病去世。
李远打开电脑,开始起草一份新计划——建立一个以韩教授命名的青年科学家培养基金。他写下第一条细则:"申请者需提交一份为期三个月的小型研究计划,展示其对细节的关注和长期规划能力..."
窗外的天已经微微泛白,新的一天开始了。李远知道,在这个世界上,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就像他办公室里那盆绿萝,三年前还只是一片叶子插在水里,如今已经爬满了半个书架——每天长一点点,终成繁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