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📝 0 个字 ⏱️ 0分钟

清明笔谈

"外公的笔不见了。"林默站在祠堂的供桌前,手指轻抚过那个空荡荡的红木笔架。

清明时节的细雨飘在窗外,如同无数透明的丝线,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。祠堂里檀香袅袅,萦绕在祖宗牌位间。林默大学毕业刚一年,这次清明节回家,本想替逝去的外公整理遗物,却发现那支伴了外公大半生的紫毫毛笔不翼而飞。

"你外公生前最爱那支笔,"父亲林志远擦拭着牌位,头也不抬地说,"每年清明他都会用那支笔写祭文。"

林默记得外公总是一手握着那支紫毫毛笔,一手捧着他最爱的《庄子》,在院子里一坐就是半天。记得外公说这支笔是林家祖传的,笔杆上刻着"静思"二字。

"会不会是妈妈收起来了?"林默问道。

父亲的动作停顿了一下,"你妈从不碰那支笔,她嫌它'太阴森'。"

林默知道父亲所指。外公去世前三年,每天凌晨都会用那支笔写一些奇怪的东西。妈妈曾偷偷看过,说上面写的全是死人的名字和日期,后来外公被发现时,已经安静地走了,手中还握着那支笔,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。

"我去找找。"林默说。

外公的书房还保持着原貌。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扑面而来的是陈旧的墨香和纸张的气息。林默在书桌抽屉里找到了一本黑色封面的笔记本,翻开第一页,上面写着"静思录"三个字,正是外公的笔迹。

笔记本里记录的并非妈妈所说的死人名字,而是一篇篇简短的文字:

"三月初七,遇见长乐的曾老太,谈起她抗战时失去的儿子,眼中仍有泪光。问她可有什么想对儿子说的,她摇头,只说'平安就好'。"

"五月初二,王木匠走了。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,最遗憾是没给女儿做一张像样的嫁妆桌。我答应替他完成。"

林默一页页翻去,发现外公记录的都是村里逝者的最后心愿和未了之事。最后一篇日期正是外公去世那天:

"今日清明,当怀敬意祭奠先祖。这些年代笔书写,终得圆满。紫毫有灵,当传有缘人。"

门外传来脚步声,林默抬头,看见父亲站在门口,目光落在笔记本上。

"你外公是村里的'代笔人',"父亲走进来,声音低沉,"从前每个村子都有这样的人,替不识字的人写家书,替临终者记录遗言。你外公做得更多些,他会想办法完成那些逝者的小小心愿。"

"所以这支笔..."

"不仅仅是写字工具,更是一种托付。"父亲从怀中掏出一个细长的锦盒,递给林默,"你妈不许你碰这些,但我觉得,该让你知道了。"

林默打开盒子,那支紫毫毛笔静静躺在其中,笔杆上的"静思"二字在昏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。当他手指触碰到笔杆的瞬间,一股莫名的温暖从指尖传来。

"你外公生前说过,这支笔会自己选择主人。"父亲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,"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,更是与先人对话的时刻。"

当晚,林默梦见外公站在一片开满白色小花的山坡上,对他微笑。醒来时,那支笔就放在他的枕边。窗外,清明的雨还在下着,洗涤着尘世的喧嚣。

晨光熹微时,林默坐在外公的书桌前,铺开一张宣纸。手中的紫毫笔仿佛有生命一般,引导着他的手腕。纸上慢慢浮现出文字:

"清明时节,以静思与敬意祭奠祖先..."

笔尖在纸面上轻轻滑动,林默突然明白,这支笔承载的不仅是墨水,还有代代相传的记忆与牵挂。清明不止是怀念逝者,更是让生者懂得,有些东西从未真正离开。

院中梨树的花瓣被风吹落,如同无数细小的白色信笺,飘向远方。林默知道,外公的笔找到了新的主人,而清明的意义,也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清晰。